首页 |
|
做强国际传播,让中国声音深入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5-01-22 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已步入纵深推进、系统变革的关键阶段。面对舆论格局、传播生态的深刻变化,地方广电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应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既要坚持内容为王,深耕地方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也要守正创新,以新兴技术为驱动创新中国故事话语表达;更要在错综复杂的海外舆论场中,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国际传播格局,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坚持内容为王 提升影响力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动世界各地受众的心灵,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在国际舞台上常常遭遇舆论偏见、版权争议及意识形态冲突等多重压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加之国际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限,文化核心概念的翻译困难、海外受众群体的多样化分布等因素,都制约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
近年来,媒体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技术生态和媒介形态变革,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内容为王作为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关键,需要地方广电媒体深耕当地文化资源,将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国际传播力的精品内容,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独特文化IP,不断提升地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例如,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国际频道深耕良渚文化IP,精心推出《良渚》《良渚与世界文明对话》等纪录片,并承办了一带一路“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增强了国际社会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观之,提升地方广电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在于秉承内容为王,精心打造符合全球受众需求的传播精品,无论是一部纪录片、一档综艺节目,还是一部微短剧,都可能成为打破地域限制、触及全球受众的传播“爆款”。
善用数字技术 提升吸引力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智能传播新技术正在不断拓展媒体行业边界,推动媒体从单一的传播形态向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全新生态发展,使得地方声音能够以“多声部”的形式参与到中国媒体声音的全球传播中。在此背景下,地方广电媒体应强化技术驱动思维,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及移动互联网的变革力量,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应用,利用技术创新带来的优势,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智能化水平,使国际传播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形态已经从最初的单一文字、音频或视频形式发展到图文并茂、创意互动的多样化形式。地方广电媒体可深入研究以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挖掘其与媒体深度融合的契合点,设计推出图文并茂、创意十足的视觉产品,使其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的障碍,获得广泛传播。例如,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推出的全球融媒新闻行动《筑梦丝路》,打造的《十人十城十梦》H5和系列人物短视频等一批高质量的融媒作品,全网传播量超1亿,网络点赞量达500多万。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国际传播时代的到来,国际舆论场正从深入洞察受众需求出发,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的人机协同内容创作,结合精准的议题推荐技术,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根本性转变。地方广电媒体应密切关注国际传播领域的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动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打造了短视频AI生产实验车间,这是一条集“策、采、编、发”于一体的全流程人工智能短视频生产线,曾推出全媒体短视频节目《冠军AI亚运》,体现了地方广电媒体在智能化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探索。
创新叙事表达 提升感召力
对外话语叙事创新是加强地方广电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广电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常常采用过于官方、简洁和理性的表达方式,缺乏对普通人生活细节的描写。同时,许多地方广电媒体对国外“Z世代”年轻群体的需求和兴趣缺乏了解,传播内容无法吸引年轻受众,进而出现“对牛弹琴”“各唱各调”的现象。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地方广电媒体应深入研究国际传播的规律,创新打造适应中外文化差异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的表达方式,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理解和尊重海外受众的偏好,在跨国传播中做到“贴近民心、接地气”。同时,地方广电媒体应更加关注外国受众的文化心理,创作出能够吸引他们的优质内容。
一方面,地方广电媒体应多采用以小见大的微观叙事。与国家级媒体以宏大叙事为主的传播模式相比,地方广电媒体更容易挖掘微观层面的叙事素材,讲述鲜活、真实的中国故事。因此,地方广电媒体应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普通个体反映时代变化,达到润物无声的外宣效果。例如,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推出的融媒系列报道《非洲媳妇回娘家》讲述了乌干达姑娘Rose 一家的返乡故事,通过中国蓝国际融媒矩阵在优兔、抖音国际版等海内外平台进行传播,是一个典型的内宣与外宣联动的成功案例。
另一方面,地方广电媒体应以故事化和情感化的方式呈现内容,力求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情感联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的情感共振。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广西广播电视台与印尼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海上丝路——天涯比邻》播出,在中国和印尼两国民众间获得了热烈反响。该片聚焦中国与印尼古往今来的友好交往历史,以及10年来中国和印尼理念高度契合、互为发展机遇,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的历程,讲述了一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跨国情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之路在观众的脑海里烙下深刻的影像记忆,“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核也因此成功转化为观众的情感认同。
强化平台建设 提升公信力
在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和平台多样化的今天,媒体深度融合要求地方广电媒体以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高效的传播效果提升其国际传播影响力。因此,地方广电媒体应发挥平台效能,既要强化自主可控的主流媒体传播平台,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体系的建设与拓展。
一方面,地方广电媒体应积极设立国际传播中心,确保地方文化和地方声音能够准确、高效地传递到国际舞台。去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多语种江苏国际服务门户网站及客户端“inJiangsu我苏”正式上线,着力挖掘和展示既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又能为全球所认知和共享的中国文化标识,打造感知江苏、走近江苏、喜爱江苏的文化窗口,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认知江苏、了解中国。
另一方面,地方广电媒体可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构建一个跨平台的传播网络。各个平台的账号相互协作,形成联动效应,从而有效扩展受众群体并促进社群互动,达到信息传播的生态联动效果。随着与东盟交往的日益加深,广西广播电视台成立了中国—东盟国际区域性融媒体传播中心,在做好内容出海的前提下,拓展境外融合传播,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媒体合作开设推特、脸书等新媒体账号,并在各国国家电台、电视台、官网等平台推送双语资讯、图片、视频等,力争实现平台出海。
地方广电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在全球舞台上讲述地方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地方广电媒体应不断强化自身内容创意与技术创新,探索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渠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和深度,从而让中国声音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