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 ”更好支撑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来源:安徽政协
2024-07-11 10:09
2024年5月16日至7月12日,安徽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唐良智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撰写了学习调研文章,现刊发摘要以飨读者——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蕴含博大至厚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为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思考,深刻感悟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议、擘画和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共进,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深刻认识到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入必须加快“走出去”的关键期、机遇期,优势产业“出海”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一、牢牢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给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撑“双循环”良性互动,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带来机遇。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一带一路”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将不断深化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充分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拉动国内市场供给增长,形成内外经济良性循环。以安徽为例,处在连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两个扇面”的交汇地,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2023年安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104.6亿元,增长20.1%(见图1)。通过“一带一路”平台,有利于我国企业用好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资源要素在全球配置,进一步促进优势产业“走出去”。
(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新质生产力正向溢出,为以科技创新合作深化产业合作带来机遇。实践证明,我国与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持续推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安徽坚持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13个,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20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为“制造出海”拓展新空间带来机遇。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大国,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新兴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补性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潜力巨大。安徽正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大省,全球10%的液晶显示屏、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都是“安徽造”,以“新三样”为代表的制造“出海”空间十分广阔、呈现良好态势(见图2)。通过“一带一路”平台,有利于运用我国制造业基础厚实的优势,推动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好走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提升“走出去”水平带来机遇。作为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关键抓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自贸试验区为例,全国现有22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的外商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向全国复制推广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推我国对外开放的制度、规则等对标国际,有利于推动更深层次改革,进一步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为我国优势产业高水平“走出去”提供坚实支撑。
二、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沟通不够广泛。突出表现在规则标准对接方面,还有不少国家没有合作,尤其是与一些大国和区域组织之间规则标准对接合作存在堵点,给优势产业“走出去”带来障碍。比如,有企业反映,国外某地区关于电池与废电池的法规和碳边境调节机制,提高了行业标准,对中国产品设置“碳壁垒”。
(二)出海通道不够畅通。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步伐不够快,比如,安徽国际航空通道不足,全货机国际航线仅9条。中欧班列区域不平衡,比如,长三角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占比高达36%,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难以满足巨大外贸需求,中欧班列(合肥)开行指标不足,造成安徽制造“出海”运力紧张。内河航运联结“海上丝绸之路”存在堵点,比如,皖苏豫内河部分省际航道存在等级不一、不通航等问题;受制于航道、船型等影响,安徽长江港口集装箱和大宗货物的接卸中转能力不足,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占长江干线泊位数的比例较低。
(三)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配套服务滞后,中资金融机构在海外布局覆盖较为不足,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企业海外融资仍存制约。法律服务不够完善,法律服务机构没有随着企业“走出去”而“跟上来”,比如,涉外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律师事务所仅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80家左右分支机构。
(四)文化融通不够深入。文化差异影响对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及人口众多,民族多元,宗教信仰多样,存在不同的认知、分歧和矛盾,增加文化沟通难度。人文交流仍需加强,比如,去年我率团出访拉美地区,智利当地孔子学院反映,希望能够为智利学生来华交流提供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持续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深化互信合作,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搭建更多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平台,推动规则标准对接合作,降低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推动“新三样”等优势领域的“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加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持续释放汇聚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的对外开放枢纽作用。
(二)强化对外开放立体通道建设。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大“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国际航线开发力度,支持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质效,优化提升中欧班列运力,推动延伸至更多城市。发挥内河航运优势,进一步畅通皖苏豫等内河省际航道,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三)提升产业全球布局能力。调整优化产业链布局,支持汽车、光伏、锂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新一批境外合作园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发挥国内链主企业优势,带动上中下游中小企业以订单合作、平台共享、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走出去”开拓市场,“融进去”布局发展。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体系,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做强服务体系保障。优化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企业“走出去”政府引导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完善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扩大覆盖面,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效。支持我国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走出去”,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与当地法律服务机构联合经营。
(五)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工作机制,做好案件应对咨询、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专题研究等工作。建立商务、海关、税务、金融、口岸、信保等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各部门的数据联通、业务协同,提高监测、预警、响应、评估的精准度和指导性。
(六)加力促进文化融通。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宣传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国、惠及全球的理念,促进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企业。深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加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邀请智库学者、媒体等来华交流、研修。加强民间交往,推动建立更多中外民间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民生项目合作,促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