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带一路网

首页
> 要闻资讯 > 国内要闻

武汉出海口倾力链接世界

来源:武汉晚报

2023-07-05 00:00


   万吨级国际海轮“长越1”抵达阳逻港。记者刘斌 摄


   7月4日上午11时35分,首次从俄罗斯直航武汉阳逻的“长越1”万吨海轮载着汽车配件、玻璃等产品抵达阳逻港一期码头。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考察武汉新港阳逻港区,提出“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如此量级的集装箱海轮深入直达长江腹地,意味着长江黄金水道一次标志意义的‘扩容’。”船长路来全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武汉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打造中西部国家重要出海口。依托出海口功能,阳逻国际港、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吴家山铁路基地四大枢纽正以全新姿态拥抱世界。

   长三角珠三角的货物汇集武汉一路向西

   6月29日,武汉金控港口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炳望在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码头二期工程现场驻足良久。项目进入尾声,现场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回想建设之初,黄炳望发出“大变样”的感慨。短短8个月,码头就已完成纬二路、经三路、经四路等多条道路的修建。如今,连接码头和园区的转运站正在安装物料提升机,仓库紧锣密鼓施工中,工人们有的在绑扎钢筋,有的在铺设顶板模板,现场紧张而有序。

   码头是武汉与世界交汇的起点。进入新世纪,本属沿海开放“后队”的武汉依靠港口向海洋进发。

   在武汉,开港19年的阳逻港对内辐射全国、对外联通全球。其集装箱、汽车滚装运输能力分别达到500万标箱和200万辆,均居全国内河港口之首。

   在阳逻港工作10年的塔吊工人李小龙用青春见证了阳逻港的繁荣发展,“龙门吊长臂舞动,集装箱堆放整齐,集卡来回穿梭。”他说,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汇聚于此。

   2023年1月至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同比增长20.4%,增幅位于全国主要港口第二,进入全国港口20强(第20名)。

   向天问路,“空中出海口”花湖机场成为湖北建设先行区落下的关键一子。

   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花湖机场,着眼于助力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1000公里半径、1.5小时飞行圈内,可覆盖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

   2023年6月16日晚,顺丰航空一架B747-400型全货机搭载着近100吨货物从鄂州花湖机场起飞,前往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的快货物流,走进现实。

   进入夏季,距离花湖机场89公里的天河机场瓜果飘香。厄瓜多尔黄色火龙果、泰国榴莲等一批又一批时令水果打着“飞的”前来。武汉零壹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智轶异常忙碌,他说,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进口水果从武汉向国内各地分销的成本更低,速度也更快。

   数据显示,天河机场货源集疏范围拓展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全国大部分区域,常驻天河机场的物流公司已达60余家,通达点遍布全国70余座大中城市。不靠海不沿边,武汉正依靠蓝天奔向开放前沿、拥抱世界。

   6月30日7时13分,X8015次列车从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发出驶往匈牙利布达佩斯。这是中欧班列(武汉)今年发出的第178列车。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连续6个月单月开行百列以上,累计开行650列,超过去年全年总数,跃居全国第三。

   随着运行线路越织越密,中欧班列(武汉)实现了向东出海,向西经中亚入欧,向南至东盟,向北至俄罗斯的“四向齐发”新局面。

   眼下,中欧班列(武汉)承运的货品越来越丰富,有光电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服装,还有化妆品、援外项目设备以及麦麸颗粒、黄豆、亚麻籽、化肥、茶叶、柑橘等农作物和副产品。

   7月3日7时13分,一批来自长三角的电子产品通过水运抵达阳逻港,计划通过集卡车运至吴家山中心站后,再搭乘中欧班列(武汉)走出国门。退役军人张鹏飞是中欧班列(武汉)的“调车长”。他说,随着中欧班列(武汉)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承运货品不仅有来自宜昌、襄阳、十堰、咸宁等省内城市的,还有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不论多辛苦,只要看着这些亲手编组的中欧班列拉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就会觉得自豪与值得”。

   两千多天不舍昼夜完成湖北省“一号工程”

   多年来,多个国家战略为武汉高质量建设“出海口”赋能——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把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武汉正式确立为国家级航运中心;2021年,武汉获得交通强国试点城市,成为唯一获准的省级城市。

   “到2025年,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改革开放展现新气象,从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按照省委要求,武汉自觉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谋划推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2022年,明确行动路径的《武汉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出炉。

   为更好建设“出海口”,方案明确了具体任务:新建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及配套工程,谋划第四跑道建设;加强陆海统筹,形成多向拓展的中部陆海大通道;提升武汉至日韩直航航线运力,实现周双班运行;实现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快速双向联通……

   桩桩件件关乎发展、落地有声。

   这一年,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工程开工。打造中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超前谋划新跑道建设、推高吞吐能力“天花板”是必由之路。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建成后,每年可增加6万~8万架次航班。

   这一年,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工程二期项目纳入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铁路直接进码头”“集装箱下船后不落地”等创新尝试获得国家认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在武汉有效衔接。

   这一年,历经六年、两千多个日夜,湖北省“一号工程”花湖机场克服疫情、汛情等重重困难,架起了引领中部、辐射全国、畅达世界的“天路”。

   参与施工的中建三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回忆:“从抢晴天、战雨天,全速推进机场软基施工;到创新引领数字化建设,应用BIM技术贯穿于塔台、航站楼施工全过程;再到提前46天,超前完成‘小黄山’净空降高机场配套工程,我们上演了新时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年3月,鄂州花湖机场顺丰国际货站启用后的首批货物在花湖机场完成集货、装车、报关、放行等系列手续后转关至天河机场出口。两个机场进入真正意义的“共享航线、共享航班时刻、共享监管资源”的“双枢纽”模式。

   今年6月,装载座椅骨架、医用无纺布、白色口罩、氯化钡、碳酸钡等货物的“华航汉亚5”轮在阳逻港一期码头首航出港。汉亚直航再添运力。

   有“场站”、有运力,还得“道路”通畅。2021年3月,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完成航道整治,航道最低维护水深提升到6米。今年5月,从韩国釜山港出发的1.2万吨级国际海轮“长越1”顺利抵汉。

   更好的营商环境,也让来汉“出海”更具吸引力。

   2019年以来,省市政府先后联合武汉海关多次出台支持湖北武汉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针对直航,武汉海关推出的“直提直放监管模式”“保税物流触发申报新模式”“进口货物目的地检查新模式”等措施,将通关时间大大压缩。

   城市经济空间打得更开了

   出海口建设给武汉高质量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助力。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日本名古屋采购的“空中走行式搬送系统的控制组件”属于一种自动化搬送装置设备,可在空中高架轨道上行驶从而带动载体。这批高科技产业装备在日本村田机械株式会社位于爱知县名古屋工厂直接生产,当天从工厂装船,通过韩亚直航6天即可抵达武汉阳逻港。

   “以前我们从日本采购设备,首先要运输到上海,再从上海港中转到阳逻港或走陆地到武汉,前后运输时间都是十天半个月。”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高效的水运物流极大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

   “一旦实现高水平开放,武汉将迎来更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认为,现在湖北武汉的产业结构多是针对国内进行上下游配备的,高水平的开放将倒逼自我革命,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天河机场的旅客运输、国际客运常年排在中部六省的首位,鄂州花湖机场未来要实现500万吨的年货运量,定位是全球航空货运枢纽。”中国临空经济理论首创者、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分析,对武汉而言,要实现1+1>2的效果就要通过客货两条航线网络连通中国其他区域、连通世界,把武汉这座城市的经济空间打开。

   记者黄师师 汪文汉 通讯员马日福 胡艳 余爱民

回到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