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打造中非合作“金华样本”
来源:金华日报
2023-05-22 00:00
记者 罗奕/文 胡肖飞/摄
对非合作“全国看浙江,浙江看金华”。
虽然相隔万里,非洲与金华“双向奔赴”的热情持续高涨。近年来,金华围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目标,立足中非贸易强市的优势,不断拓展中非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方面的合作,打造有影响力的中非合作“金华样本”,已成为浙江对非合作交流主阵地。
1 经贸往来
拓展合作新通道
据金华海关统计,2010—2022年,金华对非出口总额从58.4亿元增至879.4亿元,13年增长14倍。金华对非出口规模连续10年居全省第一,连续8年占全国对非出口总额8%以上,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目前,约有3万名金华籍商人长年在非洲经商,约有5000多名非洲客商在金华注册企业和贸易机构达700多家。金华已与非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
这些数据足以印证,金华是中非经贸往来的战略枢纽。
近年来,金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往来,充分发挥全球轻工、日用小商品生产和国际采购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扩大中非双边贸易,拓展经贸合作新通道。
对金华制造而言,非洲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2009年,非洲青年穆德偶然接触到电动工具品牌CROWN,辗转找到皇冠集团寻求合作。正是这次机缘巧合,打开了皇冠品牌进入非洲市场的大门,皇冠也逐渐在非洲打响电动工具“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今年一季度,皇冠集团对非出口额1100万美元,预计年底将超8000万美元。
金华机遇吸引了越来越多非洲商人。来自喀麦隆的扎维尔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青岩刘创客空间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营义乌本地的出口商品。3月底,一批价值3万多元的足球袜、护腿板、绷带等足球用品离开义乌运往他的家乡。“这些天它们已在喀麦隆上架销售,义乌的服饰、鞋子和体育用品很受欢迎。”扎维尔说,在校6年的学习生活给他积累了不少创业经验。
一方面是中国制造走出去,另一方面是非洲产品走进来。从非洲进口的货物,既包括未锻轧铜及铜材、木材、铜矿砂等资源类产品,也包括非洲各地特色优势商品。
依托自贸区、综保区及专业市场、物流枢纽的优势,金华逐渐成为非洲商品在中国的集散中心。2010年,义乌国际商贸城设立非洲产品贸易中心,展示来自30余个非洲国家的产品。2015年起,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设立专门的美大非洲馆,吸引了非洲各国企业参加。如今,金义综保区还与非洲开展新型易货贸易,解决了非洲国家外汇短缺问题,取得双赢效果。
在阿尔及利亚,由金华企业承建的住宅、学校和商场拔地而起;在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eWTP义乌全球创新中心”启用运行;在尼日利亚、赞比亚,由金华企业承建的小水电项目点亮了千家万户;在安哥拉,由金华企业建设的农场项目在田野上播撒“绿色的希望”……
近年来,金华组织多个经贸代表团赴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国家开展产业对接,引导企业“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引导采购团“走进来”。据介绍,今年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将组织经贸团来金华考察对接,进一步加深婺非经贸合作。
2 教育合作助推非洲跨越发展
在金华街头,总能看到非洲面孔。他们中,有不少是跨越万里来金华求学的非洲学子。
20世纪80年代,浙江师范大学就开始招收短期来华留学生,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8000余名非洲留学生。一批批非洲学子在金华学习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为中非文化互鉴交流作出贡献。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先后设立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4个研究所,建成非洲研究和中非合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对非人文交流平台。研究者的足迹遍布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30多个非洲国家。
2011届索马里籍留学生Abdi Hodan Osman(和丹)现任索马里总理外交顾问、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是中非友好的积极践行者;2015届喀麦隆籍留学生Nama Didier Dieudonne(杜迪)现任喀麦隆国家中教部中文总督学,其编写的中文学习教材荣获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已被喀麦隆教育部指定为该国中学汉语教材。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说,推动共建、共通、共享的中非知识体系建构是增进中非了解与互信的重要途径。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发挥的另一重要作用。
2011年,非洲研究院创办中非智库论坛,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民间固定对话机制,至今已举办11届会议,第12届会议将于5月底在金华召开。目前,中非智库论坛已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学术思想界和智库机构共同推进落实中非全面合作、提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独立知识产品与思想智慧的高端平台。
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外交、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凸显。2022年11月,中非职业教育论坛在金华举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同成立中非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准确把握非洲所需,探索中非需求和优势的有效对接,力争产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中非职业教育研究成果。
近年来,金职院与境外合作学校合作研制的2项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卢旺达教育资格框架体系,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教育部中文工坊,成功获批省标准国际化培育基地和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及首批“小而美”境外项目,创新“2+1”两地两段人才培养模式,已招收2届210人,着力培养了一批“懂汉语、精技能”的卢旺达本土人才,服务卢旺达及中东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至今,金职院共接收4届99名卢旺达学生,主要由当地政府出资委托培养。集中学习一年汉语后,进入物联网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等卢旺达亟需的专业领域,开展为期3年的专业技能学习。目前,已有66名毕业生返回家乡,成为卢旺达的栋梁之材。
当从金职院毕业的卢旺达学生回非洲建设家乡时,还有一批非洲学子选择留在金华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该校自2007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目前已有来自36个非洲国家的2000余人次学生在此学习,占国际学生总数的26.6%。通过扎实的汉语教育、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实用性强的专业教育,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批懂汉语、通文化的非洲留学生。据初步统计,该校80%以上的非洲毕业生从事跨国贸易,多名毕业生成为该国在义乌的侨领。还有不少非洲学生的创业项目先后在义乌李祖国际创客村、青岩刘创业孵化中心、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青创空间落地。
3 人文交流系紧中非情感纽带
人文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金华在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方面进行了探索,搭建了一批中非人文交流平台,系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2009年,塞拉利昂姑娘玛丽亚被中国戏曲吸引,辗转找到浙江婺剧团的胡东晓拜师学艺。胡东晓被玛丽亚的“中国心”打动,成就了一段跨越国界的师徒佳话。学成之后的玛丽亚一直在北京发展,对促进中非交流发挥了作用。
凝聚金华文化魅力的婺剧,成为非洲人民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多年来,浙江婺剧团先后赴南非、赞比亚、尼日利亚等10个非洲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演出达33场,提升了我国传统文化在非洲的影响力。在金华,中非婺剧专场演出、“中非之夜”嘉年华等活动已连续开展2年,以经典婺剧折子戏展演、非洲歌舞秀、非洲风情展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中非文化艺术交流。
金华影视文化产业金名片在海外越来越受到认可。来自刚果(布)的弗洛吉在金华获得电影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开设工作室,追逐“电影梦”。弗洛吉认为横店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并将想法传达给自己国家的文化部,希望家乡能与横店实现合作。
金华连续数年开展中非文化和旅游论坛、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研讨会等学术研讨,在浙非旅游合作、金华文旅品牌走进非洲方面展开探索。
民心相通让中非友谊更坚固。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曾在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举办,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与埃塞俄比亚小伙福发至今依然保持联系。“活动期间他就住在我家,他很勤劳,也很有礼貌,我把他当儿子。”严红星说,福发毕业回国后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把在金华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同胞。
金华帮助在金的非洲人更好地融入环境,真正成为金华的一分子。婺城区建立以警方、校方、政府、社区、房东及留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六方协作”机制,组建“新丝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社区共建、交通纠违、平安巡逻、法律宣传、外语翻译等志愿服务,让外国人真正理解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
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推出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办理改革试点,给外国人提供线上购物、消费缴费、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
链接
婺非合作十佳案例
1.扎根高校苦练科研育人硬功夫,面向非洲力推经贸文化软实力(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
2.高水平推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建设(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3.华晔乌干达海外仓(义乌市华晔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4.“带你到中国”卢旺达贸易服务中心项目(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5.埃塞俄比亚拉宁项目(浙江八咏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6.跨境供应链搭起中非新桥梁(浙江金斯顿物流有限公司)
7.婺剧艺术走进非洲(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8.“非洲妈妈”的中非文化使者嬗变之路(浙江义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9.中天建设集团阿尔及利亚1814项目(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0.一个中心、一个窗口、四个平台(金华市金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