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我在“一带一路”当医生:10年惠及150余万人次,爱和责任的远征还在继续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2023-11-07 14:33
2023年11月,是赵新华在马里医院的第19个月,骨科诊室里来了一位老伯,他拉着赵新华的手念叨,“Merci docteur chinois(谢谢你,中国医生)……”随后,老伯又向他表示祝福,说了足足一分钟。
因为是土语,赵新华听不明白具体内容,直到翻译告诉他——老伯得知第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快要回去了,特地坐了三小时车赶来向他们表示感谢。
10年间,在非洲马里、中非、纳米比亚,浙江省派遣的援外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150余万人次。菲律宾台风应急医疗救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意大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场合,也都有浙江医护人员的身影。
同疾病做抗争,与死神抢时间,浙江医护工作者在“一带一路”多个国家留下了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浙江朋友。
马里首都巴马科。图源:浙江省卫健委
为非洲受援国带去更多医疗“奇迹”
北京时间11月5日下午3点,赵新华即将开启新一天的门诊工作,按照以往平均接诊量,他一上午要接诊50余名骨伤病患。一年多来,他门诊的总人次接近1万。
赵新华是第28批中国援马里医疗队的一名骨科医生,浙江医院骨三科副主任。他所在的马里医院是首都巴马科最大的医院之一,也是我国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为非洲援建的30所医院中,首家正式对外接诊的医院。
马里医院。图源:浙江省卫健委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医疗队,赵新华鲜少听说这个位于西非的国家,马里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来到马里之后,他发现这里远比想象中更需要帮助。“现实医疗条件比中国落后了四五十年,首都最大医院不如国内的乡镇卫生院。”赵新华说,这是马里给他的第一印象。
开始接诊后,赵新华对马里有了更深的了解: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医疗器械、生活物资依赖进口,医疗技术落后,疟疾等传染病肆虐,普通百姓平均寿命不高。
马里医院候诊大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骨科为例,慢性骨髓炎和镰状红细胞贫血是门诊中较常见的疾病。镰状红细胞贫血常发生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身上,导致股骨头坏死,必须手术置换人工关节后才能正常行走。
但是赵新华看到,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病人们往往拖到走路困难才来看病。即使只需要支付置换手术所需的假体费用,当地普通百姓也难以负担。
自2022年4月抵达马里以来,赵新华共完成了116台手术。最忙的一天,他接连做了五台手术,从器材消毒到手术操作,都由他一个人完成。
在医疗队的不懈努力下,奇迹正在发生。一位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身体高位瘫痪的病人,经过医疗队的手术治疗,两个月后能扶着床走路。
患者康复后来院感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4月,中马辅助生殖合作项目传来喜讯,在浙江专家的保驾护航之下,当地一名不孕不育妇女怀上了马里公立医院中首个“试管婴儿”。此外,胃镜治疗食道狭窄手术、病理检测、肿瘤放疗、微创手术等先进技术,也填补了马里医疗领域的诸多空白。
重重困难下,浙江医生的无畏奔赴
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的手机里,至今都保存着8年前他在马里拍下的照片:马路上,除了主干道是水泥路,其它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地。
与赵新华一样,“不发达”也是宋柏杉对马里的第一印象。除了生活环境差,工作上的难题也经常让他直摇头,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带去改变。
2015年7月20日,宋柏杉作为总队长率领第24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的31位成员,踏上了非洲大陆,开启他们为期两年的援助经历。
让他难以忘记的是最初固定骨折处用的钢板,需要他用手掰出形状,才能服帖用到病人受伤部位。后来,他约谈医疗器械经销商,建议更新款式,最终成功在马里医院得到落实。
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与马里医院医务人员参加中国援马里药械交接仪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然而,医疗器材的局限只是援外医疗的普通难题。恐怖袭击的阴影,让队员们更为之担忧和后怕。
2015年11月20日早晨7点左右,马里巴马科丽笙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抵达马里仅4个月的宋柏杉,接到使馆电话,得知“有3名中国公民被困”,他火速带着另外一名队员赶赴救援现场,距离恐怖袭击事发地只有500米不到。
2017年,离开马里前夕,宋柏杉又遇到了另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当时,距离我们(的驻地)不到两公里,有马里军人受伤了,我们连夜给他们做手术。”后来,马里相关国家领导专门来慰问感谢浙江医疗队。
尽管援非之路困难重重,但仍有一批批浙江医生无畏地奔赴非洲大地,并凭借精湛医术广受赞誉。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浙江援外医疗队2次荣获部级集体荣誉,5人次荣获部级个人荣誉,202人次被受援国政府授勋。
援外医疗在“一带一路”越走越远
自1968年起,浙江省先后承担了向非洲马里、中非和纳米比亚三个国家派遣医疗队的任务。这份爱,至今已经持续了55年。
在浙江,援外医疗获得了广大医务人员大力支持。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合作交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援外队员普遍在35岁-45岁之间,其中不乏博士、硕士。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浙江医务工作者的足迹遍布沿线多个国家。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先后派遣专业人员赴菲律宾开展台风应急医疗救援、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赴意大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累计派出70余人次。
此外,浙江医疗人员通过带教培养本土医疗人员和捐赠药械、远程医疗等方式,向越来越多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可持续“造血式”医疗援助。
2021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非友谊医院建立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推动该院创面感染与修复专科建设。
中非友谊医院院长一行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毒供应室学习。图源:浙江省卫健委
2023年4月,浙江省中医院和纳米比亚鲸湾医院建立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提升该院影像诊断技术与重症急救水平。
纳米比亚埃龙戈地区首席医务官和鲸湾医院院长在浙江省中医院影像科学习交流。图源:浙江省卫健委
2023年6月,在中方技术支持下,马里医院首例试管婴儿成功临床妊娠,标志着该国公立医院首次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8月,生殖医学中心正式开启,已开展夫精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促排卵周期等多项技术。
浙江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医生在马里医院向当地医生演示人工授精操作。图源:浙江省卫健委
在这样的帮扶模式下,浙江援外医疗成果显著。从卫生设施援建,到治疗技术传授,浙江在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批又一批的浙江医生用行动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精神。
在与死神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与受援国人民也结下了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深厚情谊。数位已回国的医疗队员依旧牵挂着马里,在退休后再次踏访非洲。
再过一个月,新一批浙江援外医疗队又将踏上征程,浙江援外医疗历史的璀璨新篇将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