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加“数”前行 激活自贸试验区数字引擎
来源:国际商报
2022-08-26 09:17
数字经济作为当下最活跃的经济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中国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由大到强的升级,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自贸试验区改革带来新机遇。自贸试验区应该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引领者,为数字经济由大到强的发展贡献新方案。
数字经济发展为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带来新机遇
数字经济通过新型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经济下资金、货物、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通模式,为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变革带来新模式。一方面,新技术应用改变了货物贸易的形式、形态,也带来了海关通关便利化水平的提升,比如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商品通关制度创新大量涌现,出现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进出口商品智慧申报导航服务”等新机制。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拓展了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数字经济时代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成果通过互联网实现实时交付,极大提升了自贸试验区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
数字经济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也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共享单车、网络约车、社区团购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产业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过程,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到传统产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研发模式,实现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目前,中国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49.1%提升至2019年的80.2%,产业数字化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正在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并颠覆着固有的经济模式和商业范式,可以为自贸试验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路径、新模式。
数字经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经济的时空限制,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中西部地区在区位、地理等方面的劣势,西部地区获得了更加公平的发展机遇,通过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本地产业链接,产生了有本地特色的数字经济,在电商、数字金融和物流等方面,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态势。2019年9月20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数字经济助力中国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来自于跨越“胡焕庸线”的证据》报告,对比了东西部数字经济领域的差距,其中2013-2018年电商数量差距下降了28%;2011-2018年,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差异下降26%。可见,在自贸试验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试验方面,数字经济为其带来了新空间、新路径。
自贸试验区肩负引领数字经济由大到强的时代使命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正处于国际规则的博弈期。在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制定中也同样需要自贸试验区发挥压力测试的作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往往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创新要素和科技企业集聚,比如上海、武汉、西安、沈阳等自贸区均涵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有条件有优势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体制机制探索,改变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比较薄弱的底层生态系统,破解中国数字经济“卡脖子”问题。自贸试验区作为数字经济的集聚区,拥有很多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在探索平台经济和中小企业共同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产业优势、实践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可以为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更多制度性经验。
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变革
引领核心技术突破,把握数字经济的自主权。自贸试验区要加强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布局,特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武汉等在信息技术软硬件创新方面有较强积累的自贸试验区,要围绕数字经济领域的“卡脖子”环节,前瞻性布局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发挥政府科技创新引导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城、科技园区,布局重大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聚合、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对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的科技创新成果赋予财产保护,进而激发社会的智力创新、技术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整合人才、资源、资金等各类要素资源,用市场化方式、产业化思维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创新。加快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创新、协同创新,通过强化科技政策支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建立多层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协同研发创新的联盟体系。
主动承担压力测试,争取数字经济国际话语权。自贸试验区要主动对标国际规则。在做好电子支付等领先优势领域国内规则国际化的同时,做好现有国际规则在国内的试点实施测试,为中国参与数字经济国际规则谈判提供实践参考。按照国家赋予任务,先行开展试点试验。比如,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方面、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规则、标准研究制定,推动标准行业互信互认”等方面;上海和北京自贸试验区在数据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数据隐私保护、数据跨境流动和数据本地化等方面的规制。支持优势数字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通过企业的全球化带动中国数字经济规则国际化,参与到数字经济先发国家市场竞争中,提出能够集聚更多国际共识的数字经济中国方案。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数字经济有序发展。自贸试验区要加强公共数据开放管理领域的探索。建设数据开放先行试点平台,建立公共部门各领域数据的开放标准、开放规则和共享规则,消除部门数据共享的壁垒,畅通各部门数据共享的通道。加强数据交易等领域的制度探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在数据交易、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保护等方面进行先行探索,其他自贸试验区也可以在数据交易领域结合实际开展有本地特色的探索实践,构建数据流动和交易相关运行机制,建立多方联动、高效便捷的数据跨境流转监管制度。加强探索数字经济监管体制机制探索。对数字经济的创新保持包容的态度,对新出现的数字经济新形式探索采用“沙盒监管”等新方式。对数字经济出现的行业垄断、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行为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以探索,增加数字经济反垄断规制和数字经济的竞争准则。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壮大数字企业群落。加快布局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根据自贸试验区科研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等数字化出行产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生产车间由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打造智能制造新业态;探索碳中和数字能源服务,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开发新一代储能平台和能源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跨领域跨平台的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不断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创新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培育壮大数字消费市场,一方面,加快生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通研发社会、生产加工和产业销售的数据链路,探索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展定制化产业生产。另一方面,加快服务型企业向数字化转型,通过要素资源向数字转移、要素传输向网上转移,推出个性化订制服务,催生更多应用新场景,推动消费向更高层次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