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金华大厨援非当老师 收非洲徒弟建中餐馆联盟
来源:浙江在线
2019-03-14 09:13
楼洪亮与非洲学员在一起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3月13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郎擎宇) 虽然回国已有一周多的时间,但楼洪亮手臂和小腿上的红疹还没有完全消退。这种奇痒无比的红疹几乎伴随了他0三个月的援非过程。
在金华,80后的楼师傅——楼洪亮小有名气,他是金华广播电视大学烹饪专业的老师,是国家级烹饪名师,也是婺式点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年11月底,他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到达位于卢旺达北方省的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在那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援非时光。
由中国援建的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
为翻译菜名使尽浑身解数
11月25日,经过14个小时的飞行,楼洪亮与朱墨池、王新洁等两位老师抵达了有着“千丘之国”之称的东非国家卢旺达。虽然中国援建了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但由于师资缺乏,学校的专业设置并不能满足当地的发展需求。“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2017年7月,金职院同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成立了穆桑泽国际学院,根据卢方提出的要求,金职院派出了通信与网络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烹饪等三个专业的首批援非教师。他们需要为包括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在内的8所卢旺达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师资培训以及相关专业建设。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还经历着疟疾等传染病的困扰,但当地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大大小小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建筑,这给楼洪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楼洪亮负责教授3个班100多名学员。“课余时间,卢旺达师生们也在刻苦练习,经常到了夜晚还有学员来请教问题。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感染着我。”楼洪亮说。
教授非洲学生实践课
师生们的好学感染着楼洪亮,每周一三五授课,二四助学走访,周末下企业指导,紧张的节奏成为援非生活的常态。每次授课都会由一节理论课和三节操作课组成。实际操作对于楼洪亮来说驾轻就熟,但如何“中为洋用”,让许多第一次接触中式烹饪的学员认识中餐特有的食材和烹饪技巧,成为他最头疼的问题。
“备课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精力,一天的课程通常需要花两天时间准备。”楼洪亮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找到中英、中法翻译、为数十种原料配上图片,为了表达准确,有时他还要借助化学名。除了制作教案,课前楼洪亮还要提前制作一遍菜品,请同事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制作过程,以便卢旺达师生能反复观看学习。
当地烹饪专业老师亨利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大厨赞美有佳:“跟着中国老师学习很有收获。我希望能把中国老师传授的技艺教给学生,他们学成后在当地开个点心铺,生意一定会很火爆。未来,来到卢旺达的中国朋友将能品尝到卢旺达人做的中国美食。”
“感谢中国老师把知识送到我们家门口。”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穆桑泽市议会主席埃米尔·阿巴伊森加表示,卢旺达技术人员短缺,学校开设的烹饪等专业正是卢旺达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一带一路’建设为卢旺达带来越来越多的项目,学员们将获得更多实践岗位和就业机会,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广阔。”
楼洪亮在当地中餐馆开展培训
帮助当地中餐馆迈向“标准化”
除了教授烹饪,楼洪亮对于如何通过产业援非有着深层次的思考。早在赴非前他便表示,自己更希望能够在充分了解当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为当地餐饮行业的菜品研发、商业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做出探索。
到达当地后,楼洪亮立即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考察了当地餐饮市场和行业结构。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类似,中餐在卢旺达有着广泛的接受度,甚至是当地高端餐饮的代表,但楼洪亮也发现,由于从业人员技能高低不一,同时受食材限制,卢旺达当地的中餐馆存在着菜品质量下降,与本土饮食同质化的问题。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当地中餐从业者开展了一场培训。”楼洪亮告诉记者,这场培训后许多餐馆开始找上门,几乎每个周末自己都是在下餐馆、企业指导中度过。在楼洪亮的牵头下,当地成立了卢旺达中餐行业交流会,每月协会都会定期交流新式菜品和行业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卢旺达中餐行业的创新合作氛围。
楼洪亮表示,在卢旺达中餐同样面临着西式餐饮的竞争,因此中餐菜品实现标准化制作,由经验时代迈向标准时代显得尤为紧迫。为此他从最常规的点心入手,为当地的10余家中餐馆建立了基本菜肴的制作标准和流程,同时对后厨管理、原材料采购等环节作出了规范。
回国后,楼洪亮依旧通过网络与当地中餐馆业主保持着联系,他撰写一份题为《产业联动,教学结合,产业援非》的调研报告,以期给当地餐饮行业带去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理念。“只有形成产业链,当地的餐饮行业才能有生命力,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才会有所提升。”楼洪亮说,如果有机会再去卢旺达,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餐饮行业的打造上。
热心公益圆当地孩子的足球梦
如果说传道授业是楼洪亮在卢旺达的主要任务,那么在当地的一段公益经历则让他更深地体会到了中非人民间的深厚友谊。
“卢旺达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小孩在踢球,他们可以把报纸、塑料袋、香蕉叶等任何可以想象的东西扎成足球,但我却从没有看到过一个真正的皮球。”回忆起最初的发现,楼洪亮仍旧很感慨。
援非老师们与卢旺达儿童共度春节
几位中方老师商量后决定为穆桑泽地区的12所中小学捐赠一批足球。大家专门开车三个多小时前往首都基加利,将商场里的200多只足球一次性买下。让楼洪亮感动的是,当他将卢旺达孩子的“微心愿”在朋友圈发布后,自己陆续收到了国内近万元的善款。
2月4日,正值除夕,带着足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器材,楼洪亮与同事们选择来到穆桑泽最偏远的小学。身上背着足球,身后跟着上百号村民,“一到村口当地人便热情地给我们带路,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是来做公益的。”楼洪亮说,这一场景,让自己瞬间感到自己和同事所做一切的意义。